在我探索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旅程中,斯多葛主義為我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內心避難所。它教會我區分可控與不可控,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。而最近,當我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,特別是那本廣為人知的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時,我發現了另一條通往心靈自由的道路。這兩種思想,一個源自古希臘羅馬,一個來自近代維也納,它們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?是殊途同歸,還是互為補充?

共同的基石:主觀詮釋的力量

兩者最驚人的共同點,在於都強調了“主觀詮釋”的決定性力量。

斯多葛主義告訴我們,困擾我們的並非事物本身,而是我們對事物的“看法”或“判斷”。股市的漲跌本身是中性的,讓我們焦慮或狂喜的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。這就是“控制二分法”的精髓: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事件,但我們永遠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智反應。

阿德勒心理學則提出了“目的論”,與佛洛伊德的“原因論”相對。阿德勒認為,決定我們現在的,不是過去的經歷(原因),而是我們為這些經歷賦予的“目的”。一個人社交恐懼,不是因為過去的創傷,而是因為他為自己設定了“不想與人交往,避免在人際關係中受傷”的目的。

看,它們的核心邏輯如出一轍:真正決定我們人生的,不是發生了什麼,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,以及我們選擇用它來做什麼。 兩者都將力量交還給了個體,讓我們從環境和過去的奴隸,變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。

不同的戰場:內心世界 vs. 人際關係

儘管根基相似,但它們的主戰場卻有所不同。

斯多葛主義更專注於打造一個刀槍不入的“內心堡壘”(Inner Citadel)。它的目標是實現內心的安寧(Ataraxia)與堅韌,無論外界如何狂風暴雨,內心依然平靜如水。它是一種向內的修煉,強調個體的自足與德行,甚至在極端情況下,可以做到對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。

而阿德勒心理學則將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,明確指出“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”。他提出了人生的三大任務:交友、工作和愛。幸福的源泉在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並獲得“共同體感覺”(Social Interest),也就是為社會做出貢獻。所謂“被討厭的勇氣”,並不是要我們孤立於世,而是在人際關係中,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課題,不活在他人的期待裡,從而能更真誠地與人合作和貢獻。

簡單來說,斯多葛主義教我們如何“守住自己”,而阿德勒心理學教我們如何“走向他人”。

融合之道:從內心安寧到勇敢貢獻

這兩種思想並非互斥,反而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互補組合。

我們可以先用斯多葛主義來打好地基。當我們學會了控制二分法,不再為無法控制的事情(比如別人的評價、事情的成敗)而過度焦慮時,我們就建立起了那個“內心堡壘”。我們獲得了情緒上的穩定和心理上的韌性。

然後,在這個穩固的基礎上,我們就可以勇敢地去實踐阿德勒的教誨。因為內心已經足夠強大,我們便擁有了“被討厭的勇氣”,敢於去面對人際關係中的課題,不再害怕被誤解或拒絕。我們不再是為了尋求認可而行動,而是為了“貢獻感”——阿德勒認為的幸福的本質。

斯多葛主義給了我們“不怕輸”的底氣,而阿德勒心理學給了我們“值得去贏”的方向。前者是盾,保護我們免受傷害;後者是劍,指引我們去創造價值。

最終,一個真正強大的人,或許就是既擁有斯多葛式的內心平靜,又能抱持阿德勒式的社會關懷。他內心有座堅不可摧的堡壘,同時又願意走出堡壘,勇敢地去愛、去工作、去貢獻,在與他人的聯結中找到生命的意義。